早在20世纪,戴尔·卡耐基就在《沟通的艺术》中告诉我们怎样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沟通,
语言的出现,成为我们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。然而,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口语交流,直到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,我们仍然深受语言沟通带来的困扰。
硅谷创业之父 Paul Graham,在一篇文章 How to disagree 中,提出过一个经典的「反驳金字塔」(Hierarchy of Disagree):
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对话,争议,讨论和反驳。Paul Graham 把这些讨论,自下而上,从最低级到最高级,依次分成7大类。
他指出:
第1级到第3级:属于「完全无意义」的对话,不需要为它们浪费任何时间和精力。
第4级到第4级:开始有一定的建设性了,属于「正常的对话」。稍微好一些,值得聆听,但还不够好。
第6级到第7级:这种才是「有效的讨论」,是真的在交换意见,有含金量,值得认真对待。
国内有人效仿 Paul Graham,提出了一个本土化的「反驳金字塔」—— 可以更形象地称呼其为「沟通金字塔」。
这是整体的概览。下面四级都属于「无效的沟通」,只有上面三级,才是有效的讨论,我简略讲述三个有效的部分。
建设性意见
从这一级开始,我们终于进入了「有效」的讨论。
什么是「建设性意见」?它也是一种反驳,但它的态度是友好、正面的。它并非为了驳倒或击败对方,而是想帮助对方补全论证、完善观点,达到更完备的状态。
要么,它能够找到对方论据的错误,进行修正;要么,它能发现对方论点的缺漏,进行修补。
这就是一种「建设性意见」。它没有曲解,没有舍本逐末,本身是正确的,而且因其存在,使得论证更严密、更完整。
要注意的是:建设性意见,和第六、第七级,并没有截然的高下之分。之所以分成三级,只是因为其程度和完备性不同。
当然,也存在态度恶劣、不客气的「建设性意见」,这就是情商和表达方式的问题了。
针对性反驳
建设性意见,基于一个前提,那就是双方对主要论点并无太大分歧,只是在局部细节上有不认同之处,因此,进行查漏补缺即可。
但如果你不认同对方的主要论点,那就必须提出「针对性反驳」:
第一,反对对方论点,并提出自己的论点;
第二,用严格的推理和论证,来支撑自己的论点。
它和第四级「简单立论」的差别,就在于:你是出于主观臆断,不假思索地提出观点,还是经过深思熟虑,有理有据,采用正确的论证方式。
从数据和前提出发,进行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,再把多个推理过程组合起来,建立起一整个逻辑链条和结构 —— 这才是有理有据的论证过程。
寻求共识
第六级「针对性反驳」,其实已经非常完善了。但仍然不是最高级的。
为什么呢?因为它的本质,还停留在「反驳」的程度,仍然存在争胜负、分高下的心态。
讨论的终极目的,永远不是为了区分胜负,而是为了更接近真相。
所以,最高级的思路是什么呢?是把视角往上再提升一个层级,不拘泥于谁对谁错,而是分别找到双方合理的部分,再用一个更高层次的论点去总括,把它们涵盖进来。
它不执着于短期的得失,而是追求双赢。